官方通报银川市原副市长郭柏春落马,被查当月曾在老挝亮相
据央视新闻3月29日报道,近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有关部门协助下,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监察机关、公安...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未来重要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央、***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会议同时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如何理解这些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如何落实未来三农中的重要工作?新京报记者***访了相关专家,详解这些概念背后的含义及落实工作的重点。
大农业观:从产业链和多功能性认识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何谓大农业观?大农业观又要怎样树立?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大农业观有多重含义,“大农业观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农业是一个产业链,包括生产、加工、仓库、运输、销售等,也包括各种和农业相关的如肥料农药领域的工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等服务业,所以它是一个三产融合的产业,在过去,可能有人仅仅把农业理解为农业生产,但这不是大农业观。”
多元的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丰富的内涵,同时,林万龙认为,在功能方面,农业同样是多元的,“农业的功能不止是提供食品,在提供食品之外,还有休闲、文旅、生态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真正认识到农业多元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大农业观。”
如何发展大农业?林万龙表示,“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才有可能树立大农业观,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才有可能落实大农业观。”
在落实大农业观的具体措施方面,林万龙表示,“首先要打造多种业态,在种植养殖这些传统的农业业态外,同时打造农业加工、电商、休闲观光等多种农业业态,促进农业的多元发展。其次要加强科技兴农的力量,农业的多元化要依靠科技来实现,举例来说,藻类可以作为食物,但直接吃藻类,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通过科技,把原材料变成大众可食用、可接受的产品,就很容易推广了。”
大食物观:减轻耕地和粮食压力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正式被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此后“大食物观”屡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或文件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如何理解大食物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表示,过去,人们一提到粮食,只会想到馒头、米饭等,但实际上,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也是粮食的转化,“我认为,大食物观的粮食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
钟钰介绍,目前我国食物来源存在“三个过度依赖”的状况:过度依赖耕地产出,过度依赖粮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我们践行大食物观,是为降低这‘三个过度依赖’的比重。”
如何践行大食物观?钟钰认为,核心路径在于科技装备创新,国家通过科技装备创新开拓食物来源途径,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外人们也要树立大农业观,通过农林牧渔统筹发展,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会议讨论了《***中央、***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会议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全面振兴的时代,如何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立足村域的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中不变的基础,同时更是全面振兴阶段,稳定快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于2003年6月在浙江全省启动,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多年以来,已经造就众多美丽乡村。2018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农村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融合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民居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仝志辉说,“三生环境的改造和改善,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了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些提升和改造,既是农民建设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寄托乡愁,可以发展产业,可以留住人群,仝志辉说,“村庄变得更美好,可能不会有即时的效益,但随着城乡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快,立足于村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无疑会加快各种产业乃至经济效益的发挥。所以说,改善三生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先行条件。正如会议所强调的,千万工程最需要学习运用的,是其发展理念,即全域综合发展的理念,是其工作方法,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内生动力的工作方法,是其推进机制,从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抓住实事、久久为功的推进机制。”
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仍是关键
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已经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正走向新的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仍然是关键。
“过去这些年,各地已经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经验,乡村振兴的路径从探索到推进,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朱启臻说,“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努力发展乡村产业,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未来还是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人是目的,也是根本,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朱启臻说,“比如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也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而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就要保障农民的收入,农民能够增收,自然有种粮的积极性。”
除了粮食产业,很多农业领域的产业同样如此,朱启臻说,“农林牧副渔,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有限***,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做什么,发展各种各样的产业,这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启臻表示,“当前,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未来在民居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等各个方面,依然要不断加强,让农民过得更幸福。”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赵利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fknw.com/post/26989.html